高中课改学生家长必知的相关事项
高中课改学生家长必知的相关事项
解读高中新课改 最大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
办高中,不只为了给大学输送新生
什么叫新课改?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新教材
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向哪个方向改?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高中新课改:让学生自主选课
目前进行的高中新课改,有哪些突出变化?
从长远看,这一轮高中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需要的是看准方向和坚定信念。
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为了有利于学生选课,教育部把高中课程分为8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包括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的一部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学生只要“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至于在一个领域内学哪门课,学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选语文而不选外语。
新课程还将同一学科的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教科书也按模块编写,一般一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学生选思想政治,还可进一步选《经济学常识》模块,或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及其他模块。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其实也是为了与学生选课相适应。
最大的变化就是最难改的地方
高中新课改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其中,有高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高中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该选什么课;有家长的问题,家长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选课时听谁的?有学校的问题,学生想选的课,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都能满足吗?还有社会的问题,相对统一的高考,就业形势的严峻,无法让我们“想干啥就干啥”。
所以,新课改的方向是对的,需要我们努力去追求,但在短期内完全“达标”是不现实的,说“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有道理的。
就目前而言,我们应当积极去做的是: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的意愿选课,学校要探索有利于学生选课的“走班制”教学模式,《通用技术》课程要认真开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要做好并发挥作用,这几个方面可以说是衡量新课改到底有没有真正启动的主要标志。
高中生将配备学习导师
中新课改后,每10名到12名高二学生将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专门帮学生进行学习和人生选择的规划。
师生关系是否有所变化?10到12人 配备一导师
课改后,高二第一个学段学完,新生将逐渐接触选修课学习,这也是他们和之前学生最本质的区别。今后高中每10个到12个学生将配备一名专门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发展方向、选修课程。
今后的高中学习将重点培养学生志向和愿望、公民意识、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等六方面的能力。在三年8大领域15个科目的学习中,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分别选择文理、艺术类、研究类或技术类模块的学习。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将由学生和导师、家长共同研究决定。
学分没考过能否重修?可补考重修
在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选修课程比例只占总课程的1/5。但选修课开始后,由于学生可在每个学习科目中选择不同的模块,因此传统的行政班将在选课制下被打破。选课后,学生将在不同模块学习中形成新的班级,也就是“跑班”上课。因此,今后每名高中生将拥有自己的个性课表。
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必修和选修课程累加学分不低于144分方可毕业。目前一个模块学习为36学时,共两学分。如果学生在某学分考试中没有通过,可参加补考。补考不过则进入学分重修环节。
目前针对高中课改后的会考制度正在研制中。今后的高中生,将通过会考、学分修习和综合素质评价得到整个高中学习的总成绩。
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现当代知识取代近代科学
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目前本市各区县使用的教材已基本确定,除政治、化学和体育全市采用统一教材外,其他科目均有两套教材,各区县根据安排选用指定的一套教材。北京市高中课改选用的教材多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北京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地图出版社、岳麓书社等出 版的教材也入选了此次高中课改。
课改后学生教材也将按模块进行设置,因此部分学科教材数目相比以往有所增加,但“学生实际修习内容总量和过去比变化不大。”过去学生教材以学期为基础,课改后一个学期等同于两个模块的教学时间。
本市高中以往教材是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代发展课改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现当代知识内容。“教材选择和结构设置,更倾向于时代性,使学生的学习适应社会发展。”
语文教材新在哪儿?网络语言进入语文书
北京高中语文课改选用的教材包括北京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两种。其中,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门头沟、顺义、昌平、延庆、平谷9区县语文将选用北京版新教材,崇文、宣武、海淀、丰台、房山、燕山、密云、怀柔、大兴、通州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教材。
北京版新语文教材变化: 作为北京版语文课改教材编委之一,北京市东城区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介绍,北师大岑运强教授写的《新鲜的网络语言》首次将当代著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学生们将在语文书中见到“:-)”、“
课程改革后如果学生要参加高考,要学完9本语文,至少修完18个语文学分。必修系列的教材编写以“文体阅读”为线索,而选修系列则根据“专题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在高三继续学习自由选修模块,包括“交际语言应用”、“通俗文学”等。
人教版新语文教材变化: 与过去的语文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撤掉了一些说教性的文章,更加强调了新收入作品的文学性。为配合高中课改,人教版教材将给学生配发辅助光盘和参考书。光盘与课本同步,介绍每篇文章的背景、作者等内容。参考书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海淀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人教版课改教材将过去3年要讲的内容,压缩到1年半讲完,因此普遍感觉教学“密度”加大。
北京版语文教材新入选篇目
《雪山飞狐》(金庸)、《许三观卖血记》(余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新鲜的网络语言》、《游侠列传》(选自《史记》)、《哦,香雪》(铁凝)、《秦腔》(贾平凹)、《棋王》(阿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加西亚)、《变形记》(卡夫卡)、《西西弗神话》(加缪)、《龄官划蔷(红楼梦节选)》、《聂小倩》(蒲松龄)、《红灯记》(京剧选段)、《杨门女将》(京剧选段)、《铸剑》(鲁迅)。
人教版语文教材新入选篇目
名著导读部分增加了《大卫·科波菲尔》、《飞向太空的航程》等时代感较强的文章。
短新闻阅读中则包括了罗森塔尔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孙德宏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等。
08年课改后高考变化与影响分析
自助餐何时能吃到?——从高二开始学生可自选课程
改革前,全市不同类型学校实行统一课程设置。“但现在学校和学生都需要个性化和有选择性的发展空间。”课程改革后不同层面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创造开设独特的校本选修课。
学生也可以从高二年级起,根据自己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今后的高中生,将开始自己选择自助餐来吃。”
北京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入高中课改,除了义务教育阶段课改进入第6年,需要新高中课改的衔接因素外,还和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走向多样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课程会否与高考脱节?——教学将与命题同期培训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经常出现高三突击应对高考的问题。这也是北京高中课改的突出问题之一。在新高中课程里,学生将采取必修和选修两种学习模式,而选修课程除全市统一规定的必选内容外,还包括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校本选修内容。
为使新高中的教学与高考更紧密地结合,北京市在前期组织和培训中,有意使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考试命题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沟通。使教学人员从一开始就比较清楚最后考试的总体方向。
“整合培训,将使教学与考试双方更清晰地把握情况,今后的高中教学内容、过程将和高考有更多协调的关系。”
课改是否增加学习难度?——紧张度增加,内容难度下降
新的高中课程中,学生将通过8个大类的学习领域修完144个学分,并通过高中会考,才能毕业。而与以往高中分为期中、期末考试不同,今后每学期考试次数将根据学生本学期研修的模块数量而定。
新课改将原有高中课程分成8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又划分若干模块,今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将从以学期为单位转变成以模块为单位,这将使老师面临很大压力。
“按模块时间安排,则现在的教学紧迫度将会增加。”模块教学也将增加学生的考试次数。但为避免学生因节奏过快造成的学历疏漏,在高中模块教学中,部分学习内容难度将略有下降。
校本课程会否影响高考?——主要目的是扩展师生视野
今后的高中课程中,学校根据特点设置的校本选修课程将成为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因此有家长和学生担心,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不同学校的学生是否会因为学习内容不同,而影响高考。
从第一批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四省率先进入高中课改以来到现在,在对各实验省的调研中发现,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对高中教学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
根据规定,北京330多所高中必须开齐相关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而一些校本课程,则主要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和教师视野,充分挖掘学生兴趣潜能。因此学生不必担心会对高考造成影响。